族服的傳承與學習:穿在身上的工藝和身分記憶
課程狀態
課程已結束
每次授課時數
-
微學分獲得方式
需參與所有場次
課程簡介
大家以前念課本時,都有看過穿著原住民族傳統服飾的16族示意圖對嗎? 不過原住民族的服飾,不只有依照族群去分,在不同的部落、年代,會出現不一樣的工藝,例如在用玻璃珠做「綴珠繡」以前,部落可能更流行用彩色的線來做線繡。因為彩色的線更好取得。 現代賣場有分童裝和男女裝,那在傳統社會也是,我們在不同的年齡、性別、場合,也都穿著不一樣的衣服。 回過頭來,既然我們知道原住民族服飾,不僅只是示意圖上那樣,那我們身邊的原住民族同學,在讀大學的這段時間,在部落裡是穿什麼樣的服裝,成年的大家跟過去又有哪些衣著是不一樣的?在排灣族的文化中,媽媽還會為成年的未婚女兒,準備專屬於她的「飾品」。這個「飾品」是什麼呢?有哪些規範呢?歡迎大家來課堂上聆聽答案。 ☆本堂在屏東上課。預計當天下午12:30從本校逸仙館發車前往水門,行程表將另外發給修課學生。 ☆注意事項: 1、本課程以排灣族、魯凱族學生優先。 2、報名人數超過時,將以原住民族學生、「原民文化探索及永續發展學程」、「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」相關課程學生優先。 3、本課程錄取學生將以信件通知,請留意。 4、本課程計0.2微學分。
講師資訊
賴麗春
「古琉坊」負責人
「古琉坊」負責人 2018「山鷹與桐花之衣舊情深」特展 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2024「尋衫–六堆原客服飾圖紋个對話」特展 六堆客家文化園區 講師為資深工藝師、文物收藏家,亦從事傳統織品文物復刻工作。男子珠繡長袖短衣、女子珠繡護腳布等39件作品及藏品收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。 亦為國內多個博物館在展覽、典藏作業上的重要夥伴。